夏海平,厦门大学化学系学士、硕士、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2018-),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201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曾担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2018)及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2003-2013),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2018)。
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中国化学会第七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和余金权教授分享),2014年入选福建省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4年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研究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担任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5 -至今)、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中国化学会理事(2018-)、福建省化学会副理事长(2007-);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2019-)、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专业委员会委员(2015-)、《Organometallics》(ACS杂志)编委(2018-)、《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SIOC-Wiley杂志)副主编(2017-)、《有机化学》杂志编委(2017-)等社会兼职。
夏海平教授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共轭体系的合成、性能及应用开发。
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创立了碳龙化学(Carbolong Chemistry),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从0到1的工作。碳龙化学定义:一条平面共轭碳链(碳数不小于 7)通过至少三个碳-金属σ键螯合一个过渡金属的化学。龙是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long是龙的汉语拼音。碳龙化学创造并至今保持着2个世界纪录:1.卡拜碳键角纪录(<130°)大幅度刷新了17°;2.金属的赤道平面上有5个碳-金属键。1981年诺贝尔奖得主Hoffmann高度评价该工作,并授权公开他的评价。
夏海平教授课题组成立于1988年,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0的文章29篇,含近五年15篇(包括5篇Science、Nature子刊)。论文曾被Science、Science
Shot、Science Daily、Nature
Chemistry、Nature China、C&E
News、Noteworthy Chemistry等highlight
20多篇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多项科研项目。
所开发的碳龙已获1项美国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和2项PCT专利,6种碳龙试剂已进入百灵威(j&k)试剂目录面向国内外销售。课题组长期与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合作,多项成果已产业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第一和第三)、副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