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祥友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2年,获得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导师是螺旋电子效应创始人王智刚教授(现任深圳有为技术控股集团董事长),通过经典的Sharless双羟化体系,他们论证了螺旋电子效应的合理性、指导性。2013年,邢祥友加入加州理工学院Brian M. Stoltz课题组,从事C-H键催化氧化工作;2014年,加入加州理工学院催化中心,师从诺贝奖得主Robert. H. Grubbs教授和Scott C. Virgil博士,开展被誉为人类催化界十大挑战之一的烯烃反马氏水化研究。
2017年,邢祥友博士回到南方科技大学,加入Grubbs教授亲手创办的以他名字命名的“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担任副研究员。邢课题组致力于三个方向的研究:1)建立不对称催化理论模型;2)理论指导实践,开发新催化体系,用于小分子合成与高分子合成;3)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产业化研究。自开展独立研究以来,课题组首次论证了局域电子极化率与对映选择性之间存在定性及定量的关系;开发了新型手性Grubbs催化体系及不对称转移氢化催化体系,并通过新型Grubbs催化剂首次实现了立体及活性均可调控的活性聚合;通过自身的催化体系,发展了高端可降解材料PGA原材料乙交酯的两步合成法,打破了日本在该领域的全球垄断。
1) 手性理论模型。基于课题组首次论证的局域电子极化率与对映选择性之间的本质关联,建立手性选择性的可预测性模型。
2) 开发新型催化剂。通过可预测性模型,设计和发展新催化剂,攻关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关键难题,如手性Grubbs催化剂等,同时利用新催化体系进一步验证和优化预测性模型。
3) 高分子合成。利用开发的手性Grubbs催化剂,立体可控的合成Z式或E式线性高分子,以及环状功能高分子。
课题组确立了理论研究,理论指导催化剂设计,催化不对称小分子合成,立体可调控的高分子合成,以及产业化研究的主线。在首次论证了局域电子极化率与对映选择性之间的定性及定量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发展了“手性经济性”不对称转移氢化体系,并实现了各类酮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还原;开发了新型手性Grubbs催化体系,实现了多种季碳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首次实现了立体可调控的活性聚合,可合成链式或环状功能高分子。在基础研究发现的基础上,课题组与深圳有为集团紧密合作,成功研发了可降解材料PGA的全新合成路线,打破了日本在该领域的全球性垄断。
在南科大工作期间(2018-2024)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已发表15篇学术论文,包括2篇J. Am. Chem. Soc.(IF=15),2篇Nat. Commun.(IF=16.6),4篇ACS Catal.(IF=12.9),1篇Angew. Chem. Int. Ed.(IF=16.6),1篇Sci.Chi.Chem(IF=9.6),3篇Org. Lett. (IF=5.2)。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批主持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面上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专项(稳定支持)面上项目,1项横向联合实验室项目(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