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职员工 > >徐晨

教研序列研究序列访问教授行政人员

  • 徐晨

    副教授
  • 邮箱:xuc@sustech.edu.cn

    办公室:南方科技大学创园5栋502

    课题组主页:

    http://faculty.sustech.edu.cn/xuc/

    • 基本介绍
    • 研究方向
    • 学术成果
    • 其它信息

    徐晨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2011年在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2012年至2016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Sarah Reisman教授课题组从事第一站博士后研究,以15-18步完成了三个复杂明星天然产物Ryanodol、Ryanodine以及20-Deoxyspiganthine的不对称全合成,并以一作/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Science(IF=41.037)、ACS Central Science (IF=12.837) 以及Org Lett(IF=6.555)等杂志上。

    2016年至2017年在加州理工学院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obert Grubbs教授课题组进行第二站博士后研究,从事烯烃反马水化催化剂以及烯烃复分解金属钌卡宾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以及其在前列腺素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 并以一作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两篇J.Am.Chem.Soc(IF=14.695)。

    2017年11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任准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6月晋升为长聘副教授。徐晨博士课题组基于经典的软硬酸碱理论以及电子极化率与能量间的相关性,率先提出经“推-拉”电子结构调节催化剂的电子极化率,进而提高其活性和选择性的设想。以此为基础,分别发展了非键相互作用主导的不对称催化体系以及电子调控的过渡金属催化体系,成功解决了基于Sharpless不对称双羟化手性识别、惰性烯烃活化、氰醇的水化等催化领域长久以来的疑难问题。



    金属有机方法学;不对称催化;天然产物全合成

    基于经典软硬酸碱理论以及电子极化率与能量间的相关性,徐晨博士课题组提出“推-拉”电子结构调节催化剂的电子极化率,进而提高其活性和选择性的设想。自开展独立工作以来(2017.11-至今),围绕“推-拉”电子效应,徐晨博士分别发展了非键π相互作用主导的不对称催化体系以及电子调控的铂金属催化体系,成功解决了Sharpless不对称双羟化动力学拆分、氰醇水化以及惰性烯烃活化等催化领域长久以来的挑战性难题,代表性成果简述如下:

    1)非键π相互作用主导的不对称催化体系

    成果一:以非键p相互作用作为控制立体选择性的关键因素,分别构筑了可实现高效不对称诱导和手性识别的“N-π”双官能团催化体系,不仅解决了基于Sharpless不对称双羟化(Sharpless asymmetric dihydroxylation, 简称SAD)动力学拆分和去对称等经典难题,并且揭示了经典不对称双羟化反应无法进行有效手性识别的根本原因。

    2)电子调控的铂金属催化体系

    成果二:通过配体“推-拉”电子效应与咬合角大小调控铂催化剂性能,首次实现了氰醇化合物的直接水化这一催化领域的挑战性难题,阐明了次生膦氧化物配体传递水分子的作用机制,不仅填补了文献的空白,也为发展其它官能团的催化水化反应奠定了基础。

    成果三:设计发展了新型“推-拉”电子特征的铂催化剂,在室温条件下实现多种惰性烯烃分子内及分子间高效的氢烷氧化和氢胺化反应,证明了“推-拉”电子结构的铂催化剂能够有效活化惰性烯烃,打破了之前金属中心缺电子程度越高越易于活化惰性烯烃的论断,该发现恰与经典的软硬酸碱理论吻合。

    围绕上述研究,徐晨博士以通讯作者(含共通讯)发表 SCI 论文多篇,包括 J. Am. Chem. Soc. 2篇,Nat. Commun. 2篇,ACS Catal. 4篇等。申请发明专利4项。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2025)1项和青年项目(2019-2021)1项,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2023-2026)1项,广东省面上项目(2018-2021)1项,深圳市科创委面上项目(2020-2023)1项等。获得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018-2021)、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人才”(2018-2023)等人才项目。